“臣!茹瑺(刘三吾)参见陛下!”
二人进入东暖阁后,连忙开始行礼。
“行了、行了!免礼吧!正好这里有一件事需要问问你们的意见!”
老朱也不废话,直接就开门见山了。
倒是朱允熥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这位兵部尚书。
之所以没看刘三吾,那是因为他知道这老头活不了几年了。
如今都八十多了,还有个屁的作用。
他又不是朱允炆,都九十了还要拉来用。
结果被朱允炆拉壮丁后,第二年就给累死在了任上。
倒是这位兵部尚书茹瑺。
没记错的话,这位应该唯一位上任兵部尚书后,没有被撤掉或被诛的。
这在频繁换尚书的洪武朝,可以说得上是蝎子拉粑粑了。
在他看来茹瑺这个人,可不是只有几把刷子那么简单。
此人可以说玩转了洪武、建文、永乐三个时代的朝堂。
有趣的是,这位三朝元老,一直都是稳坐兵部尚书的位子。
只有中途当上吏部尚书后,被黄子澄赶走了一回,只是没多久又被建文拉回来当兵部尚书。
到朱老四上位后,这位还是兵部尚书。
‘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勋’就是永乐大帝对他的评价。
从这足以看出,永乐大帝对这位的上心程度了。
就这还不止,儿子娶了秦王之女,本人更是被赐免死金牌。
在这风起云涌的明初,简直是做官当中的楷模。
朱允熥觉得这人在和平年代可以重用一下。
也不知道这个兵部尚书,是不是真有书上说的那么靠谱。
不过现在他还不着急,到底能不能用,还需要多加了解。
说不定真的是位能文能武的全才呢。
虽然朱允熥现在还什么爵位都没有,但他已经开始站在储君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了。
此时已经抬起头的刘三吾和茹瑺二人,也看到站在皇帝身边的朱允熥,两人瞳孔同时微不可察地缩了一下。
谁都知道,这可是已故太子才有的待遇。
没想到太子才逝去三天,这位大明朝的嫡子嫡孙就站在了这里。
这明摆着就是皇帝准备跳过秦、晋二王,要立皇太孙了。
看到两人的神色后,老朱笑了一声没有多解释什么。
很多事情只有稍微有个信号,这些文官就能把里面的弯弯绕绕摸个门清。
“你们来得正好,这次北元犯边的事,想必你们也知道了,对于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啊!”
听到皇帝的话,刘三吾和茹瑺没有立即开口。
反而是有意无意的把目光瞥向了朱允熥。
深谙官场的二人知道,在这个时候,这个问题必须要谨慎回答。
如果只有皇帝一个人就算了,那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但是现在还有一位皇孙在这里。
恐怕刚才这位皇孙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这要是第一印象没搞好,与皇孙意见冲突了,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看这架势,只要这位皇孙表现的好一点,皇太孙之位怕是铁定没跑了。
和未来的皇帝政见相左可不行,更何况这位皇孙还是如此的年轻。
要是这第一印象要是没落到好,以后的仕途怕是悬了。
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祸及子孙后代啊!
说不定这个时候,老皇帝已经在给未来的储君物色班底了。
刘三吾是翰林学士,虽然官不过四五品,但却是帮皇帝出谋划策的。
见茹瑺没有开口的意思后,他率先行动了。
“回陛下,臣以为。。。如今正值国丧,实不宜用兵,北元余孽固然可恨,但教训他们不急于一时。”
刘三吾的回答在朱允熥的意料之中。
因为历史上在太子下葬后的同月。
洪武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北元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一年之内打两场大仗,这里面的原因很值得推敲。
不过在朱允熥看来,打仗和太子死没死有没什么关系,至少和他没什么关系。
趁着周兴还没撤回来,趁胜追击才是王道。
“嘁!”
朱允熥微不可察的不屑,迅速就被当场三人给捕捉到了。
茹瑺心中大呼侥幸。
还好第一个开口的是刘三吾,还好皇孙的养气功夫还没练到家。
不然他怎么能从中获得如此有用的信息?
当事人刘三吾没想到这位三皇孙如此不给面子。
说得不对你的味口,你可以直接指出来嘛。
这么埋汰我这个老家人干什么?
“允熥啊!爷爷记得你刚才是提议出兵吧?这可和刘如孙的意见不一样啊!现在说说你的理由吧!”
朱允熥哪会上当,他的位子都还没着落呢。
刚才不过是下意识地有感而发罢了。
真要他发挥,还是等到当上皇太孙再说吧。
只要坐上了那个位子,按老朱的性格,绝对不可能再更改。
哪怕他造反,恐怕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至于现在嘛!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头缩一缩吧。
“皇爷爷!孙儿年纪尚浅,还需要再历炼历炼,这种事还是由您老人家圣裁吧!”
朱允熥本意是想躲清闲的,但他小看了老朱的决心。
他现在就是要让这个孙子畅所欲言。
只有了解得越多,他才能越了解这个孙子的习性。
“允熥啊!这可和你刚才说的不一样啊!你不是说要把他们打疼,要把他们打服吗?”
“怎么现在又说还要再历炼历炼啊!”
朱允熥:“。。。。”
一时间,朱允熥有些无言以对。
我刚才说的话,那不是你给逼出来的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