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225.《缝纫机乐队》上映【二合一】
前世,《我和我的父辈》赵知最喜欢当然是《乘风》,但是与风格截然相反的是国际章的《诗》。
一柔一刚,一男一女。两个视角的两度人,两个人想要表达的父辈精神风格完全不同。
从《诗》开说,作为这部剧的唯一女导演,国际章选择了温柔克制的表达方式来讲解一个女性对航天事业,家庭事业的讲解。
而反过来与之相反的是吴景的《乘风》,大男主戏,男性群像。
《乘风》的故事叙事极其简单,讲由1942战争期间冀中地区,发生空袭,与日寇厮杀的故事。
《乘风》,所给观众展现的第一视觉是男性荷尔蒙,铁马奔腾,血,泪,情怀。
但是电影不止用的是以上最明显的特征。
电影用的最多的是对照的暗喻。
一面吴景饰演的马乘风,领命渡江,对面机关枪扫射,一面是张天艾饰演的大春子正在生孩子。
一边是不可能没有回路的死,一边是没有目的的出生。
还有是护旗的线,岛国的旗帜落下,华国军旗缓缓升起。
乘风用命救了乘风。
用悲壮萧条的配乐把一段过去的使命引出来,何为父辈?
以身护旗,我们子孙前仆后继。
章子怡的《诗》,没有编排目的,拍的最有电影质感。
得益于国际章演员天赋,也可能是她第一次做导演,的确下了功夫,她懂得如何从一个女性角度来拍一个严肃的题材,讲电影重大内核换化成家庭小事。
儿子的爸爸是天上的诗人,孩子的两个父亲两个同时为航天相继牺牲。国际章的《诗》就是用温柔的,平和的,稳重的视角来讲故事吞云吐雾般的说出来。
让人觉得自己沉醉在那个父亲为儿子写诗,母亲为儿女牺牲奉献的情绪中。
这是她与其他三位导演不同的出发点,以柔克刚,荡气山河。
从艺术层面《诗》的可看性大,但是回到父辈的主题上。国际章拿到了一个没有限制的剧本,可以在上面涂鸦,可以更加细致入微的铺画属于自己的【诗】。
但是《乘风》的固体格式限制在那里,总体逃不过情绪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最大的目的与观感传达出来了,你不管你信不信。
《乘风》无论是是真煽情还是假刻意,你都得承认。
他拍的提气和热血,他要完成的任务更高。
吴景不仅完成了演员的出发点,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导演,要负责一整部剧的基调和演员的调控。
整体调度,在赵知看来是要比《诗》强的。
喜欢《诗》是因为还原了本质的电影,文戏取胜,但是武戏和整体调度,吴景不仅在《长津湖》中战火满天跑,到《乘风》里执剑冲锋,在大战和空袭群戏上,男女导演的差异化就出来了,《诗》多从个人角度,而《乘风》和《长津湖》不仅要群像,更要的是打斗的力度,真枪实干。
从《乘风》,《长津湖》都可以看到吴景对于导演,和演员们之间的转换。《长津湖》冲锋陷阵的伍千里,《乘风》里舍小家成大家的马仁兴。相同,又不同。
很多人更喜欢《诗》,可能是因为国际章是唯一的女导演,也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力量和女性编剧对历史人物解读可以做到婉转动人,把坚如磐石的愚公移山使命变得家常细致有感悟。
《乘风》就是他的另一面,男人,血与泪。使命感和责任感都拍的让人提气。
《诗》与《风》就好像阴阳互补,既要女性的温柔坚韧,也要男性的热血方刚。这两部,就是这样一个很巧合的意外。
……
送走了父母!
赵知就直接进了剧组。
正常来说,作为新人,多多少少还是会磕磕绊绊的,虽然赵知也会脸红但是比起其他的新手,他更不像个新人。
他的表现,直接镇住了剧组的工作人员。
这哪里是个新人,明明就是个老炮。
赵知也知道自己的情况!
也是无奈!
他其实早就发现了。
作为穿越者,演员这个职业可能就是老天故意给他留下的考验。
除了这个职业。
赵知干其他的职业,不说太轻松,太容易,反正对他来说,四个字就可以概括。
有手就行。
作家的身份就不说了,他现在就是个人形百度。
歌手,天生的好嗓子!
导演,有手就行……
……
现在他饰演乘风也没一点难度,基本上一遍就过!
所以,他拍起来,有种王京化的趋势。
快得都吓住他了。
所以,只能把成品翻来覆去的看,在对比记忆中的这部剧!
嗯。
没什么问题。
既然没问题,那就过吧。
所以,明明预计要花两个月时间的,他直接一个月就给弄完了。
李幼兵老师都还没过瘾呢。
就结束了。
不过,这也正常,他可是作弊的。
六月初就结束了。
……
这段时间。
值得说的是。
《太平轮》虽然被骂,但是仍旧没有撤档,事实上吴导本来想撤档的,因为观众对他太不友好了。
但是银都没撤。
很多人觉得银都是抱着能回一点血是一点,蚊子再小也是肉。
一直直接撤档,《太平轮》就是纯砸手里了。
上映就算被骂多少还能赚点钱。
对于银都这种短视的行为,吴导很愤慨。
但他无能为力。
毕竟,银都是投资方,出品人,而且之前已经退让了很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